1.1元旦遊行案︰2020年1月1日元旦遊行,建築工人被指管有空玻璃樽、砂糖等物品,1月3日上庭,被控管有適合作非法用途工具罪。
每天看日本台的節目、也有看日本的雜誌、漫畫、動畫,也有玩日本的電玩等。我還曾經一個人到日本自助旅行過。
以前在電視、漫畫、雜誌、電玩看過不少日本人的名字。Photo Credit: Reuters / 達志影像 一開始,我以為是自己日語功力不足,再加上聽過的人名不多,所以不習慣。後來我向日本友人談到這個問題。日本人如果真的希望別人記住自己的名字,會拿出名片。我後來遇過的一些日本人真的覺得外國人「應該要這樣」。
我在參加一些講習會時,常常有小組討論的場面。如果手邊沒有名單資料,自我介紹就是考驗日語聽力的時刻。但概括化的原因,遠遠不只如此。
而這場因COVID-19所引起的社會分裂,很大的因素源自於人們習慣性、淺意識、不由自主或是因為不想思考,而採取最短途徑的去「概括化」一個群體。由於最一開始爆發疫情、且疫情嚴重的地方皆位於亞洲,特別是東亞及東南亞,如中國、日本、韓國、新加玻、台灣等以「黃種人」為大多數居民的地方,加上中國旅客因為去他國旅遊,而將病毒傳染至其他國家的事件頻傳,因此讓這個傳染病在源頭就與華裔面孔繫上了密不可分的關係。長久下來也給中國人貼上了負面標籤,並讓仇中的情緒逐漸滋長。其中部分中國旅客可能因旅遊習慣不佳,加上事件發生時被拍到,而被媒體以嘲諷的語氣大肆報導。
再加上大家佩戴的,不僅是一般口罩,更是如N95這種許多人在歐洲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實際看過的防疫口罩,恐慌與疑惑的氛圍自然隨之高漲。「因為疫情嚴重的國家,都是『黃種人』的國家,所以現在在我旁邊的這個黃種人,就有可能是病毒帶原。
因為各種原因,如過敏、感冒、空屋、防風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很習慣配戴口罩,更有各式花紋、材質的口罩。舉例來說,因為看過好幾隻狗很喜歡追松鼠,就說所有狗都喜歡追松鼠。某種程度上,確實也讓許多他國學生感到不解、不舒服。這些種種,都為今日仇華現象老早埋下了火種,只差引爆點。
」這樣的想法,透過上述根源結合概括化,似乎就說得通今日的仇華/仇黃種人現象了。甚至有些科系因為中國學生佔多數,而讓他國學生出現覺得自己被排擠於這個群體以外等現象。這真的不誇張,就只是不習慣,所以認不出,就像換作是我們,也很難分辨出歐洲各國人來自哪裡。何謂「概括化」? 概括化(Generalisation)泛指利用特定幾個事件、案例作為根據,而去歸納推論出用以解釋涵蓋更大範圍、更多案例的普遍性理論。
文:Vivi Lin COVID-19(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)爆發至今,除了疫情本身,其他問題也接踵而至研究統計,在一場跑步活動當中,大約每5位運動員裡面就會有一個人經歷ETAP的症狀。
游泳其實也會造成ETAP,但游泳的運動姿勢是平躺的,感覺也比較不會拉扯到內臟韌帶。然而,橫膈膜缺血發生的時機,理論上要是需要大力吸氣的時候,但是ETAP也會發生在不太激烈的運動,像是騎馬、騎摩托車等。
體型和身體姿勢:最近的研究顯示體型和ETAP的經驗好像沒有太大關係,也就是說胖的人,或是特定體型的人,並不會特別誘發ETAP。2. 內臟韌帶的拉扯(Mechanical stress on the visceral ligaments) 這個1920年代就被提出的假說,曾經是最被廣為接受的理論。內臟相關的疼痛通常是鈍痛、且會廣泛疼痛,但是ETAP通常會刺痛,而且能明確指出是哪裡疼痛。內臟韌帶的搖晃或拉扯不一定要激烈運動才會發生,所以可以解釋為什麼騎馬等運動也會產生ETAP。患者會出現腹部刺痛、抽筋、痠痛、或被拉扯的感覺。ETAP的發生和體型沒什麼太大關係,但是理論上如果肚子上的脂肪愈多,應該會帶給內臟韌帶更多壓力。
軀幹處於伸展狀態的時候,腹膜也確實比較容易受到刺激。如果你常常也會在運動時肚子痛的話,不妨試試看上述的預防招式,別讓ETAP阻礙你內心渴望運動的小宇宙。
接著,肚子因為吃東西而變大的時候,肚子裡韌帶的壓力也會因此變大,可以解釋運動前飲食造成的ETAP,而且由於高張溶液本來就會滯留在胃裡比較久(可簡單想成高張溶液比較有養分,所以胃當然要花更多時間吸收),所以攝取高張溶液之後,ETAP會更容易發生。腹膜被刺激所造成的疼痛屬於刺痛,而且可以明確指出位置,而且由於腹膜是覆蓋整個腹部的,所以也可說明為什麼ETAP會出現在腹部各部位。
為了解釋ETAP的成因,目前有各種不同流派和假說。而小朋友的腹膜面積比例比成人來得大,也說明了為什麼年輕族群的ETAP盛行率比較高。
文:陳祺侑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筆者我一樣,常常運動跑步到一半,就會突然覺得腹部會有疼痛、甚至有刺痛的感覺,但是停下運動就好了。當我們開始運動的時候,血液會離開腹部內臟,去供應肌肉養分,連帶影響潤滑液的產量,而研究者更發現潤滑液的產量與液體的濃度有關,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高張溶液比較容易造成ETAP。體能訓練(physical conditioning):高強度的體能訓練可能會減緩ETAP的症狀,但是並不能完全消除,事實上還是有很多運動員抱怨他們會有ETAP。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ETAP對健康的直接影響不大,而且只要停止運動,ETAP就會消失,所以一般人容易將此現象歸咎於體力不好、本來就不常運動等,影響了ETAP研究的發展。
ETAP的成因 科學家發現,不同人從事不同運動,ETAP的症狀都相當類似,所以推論ETAP可能是單一病因所致。然而這個看似無懈可擊的假說,仍然有其弱點: 內臟韌帶大部分都集中在上腹部肝和胃的地方,所以ETAP下腹部的疼痛比較不能被解釋。
運動類型:前面有提過了跑步、騎馬、游泳等需要軀幹在伸展狀態下反覆運動的活動,比較容易會引發ETAP,但是運動本身的強度好像跟ETAP沒什麼太大關係。1. 橫膈膜缺血(Diaphragmatic ischemia) 橫膈膜是身體呼吸時最重要的肌肉之一,這塊肌肉大部分由橫膈神經支配,橫膈神經的位置和走向使得它有機會讓肩膀產生疼痛(在醫學上這稱為轉移痛,真正受傷的部位並不是疼痛的地方)。
熱身程度:許多坊間相關的報導都提到ETAP的發生可能和熱身不足有關,但是2005年Morton的論文駁斥了這個說法,他的研究發現在14公里的慢跑當中,前1/3、中1/3、最後1/3路程的跑者,發生ETAP的機會是相等的,因此身體有沒有熱開,可能和ETAP沒那麼相關。其實這有可能是俗稱的運動岔氣(stitch),正式名稱叫做Exercise-related transient abdominal pain (ETAP)。
Morton和Callister等人也提出ETAP和兩層腹膜間的摩擦有關,所以當吃下食物,肚子膨脹的時候,兩層腹膜會靠得更近,摩擦得更厲害。以下就讓我為大家介紹幾個,被認為比較有可能的假說。壁層腹膜是比較靠外層的腹膜,臟層腹膜則是靠內層的,緊鄰著內臟。3. 壁層腹膜的刺激(Irritaion of the parietal peritoneum) 人的腹膜一共有兩層,壁層腹膜和臟層腹膜。
運動前飲食:在不同時期的研究中,都可以看到有很高比例運動前飲食的人會出現ETAP的症狀,而且其中的兩篇研究顯示,飲用高張液體會更容易引發ETAP(所謂高張液體簡單講就是比水還濃的液體,像果汁飲料、湯之類的)。這個理論是如何解釋ETAP的各種現象呢? 首先所謂內臟韌帶,指的是在腹部支撐各臟器的結締組織,可以想成是把內臟固定在肚子裡的繩子。
什麼是「運動岔氣」(ETAP)? ETAP常常發生在重複性的軀幹伸展運動過程中,這些運動包括跑步、騎馬、游泳等等。另外,有一部份的壁層腹膜也是由橫膈神經支配的,所以可能會有肩膀痛的現象。
疼痛的位置通常發生在上腹部到腹部中央的這段區域,尤其是在肋骨底或偏外側的區域,而且疼痛出現在右邊的機率比出現在左邊高出許多。因此這也成為了此假說,最容易被反對者攻擊的弱點。